Skip to main content

小不嚨咚讀書會:《媽媽做給你》、《世界上的此時此刻》、《蚯蚓愛蚯蚓》、《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》







小不隆咚讀書會 紀錄

雖然下著雨,但是昨天的讀書會一樣熱鬧,孩子們再次聚首聽故事。綺綺早上起床,還沒洗臉換衣服,就背著背包坐在大門口等出著出發去聽故事,雖然如此期待,但還是沒辦法從頭到尾坐得住,綸綸則是從頭到尾都很清醒的爬來爬去,不知道他多大才會開始聽。

這次的讀書會一樣有中日繪本閱讀,上次是整本用中文念完再念日文,這次則是中文念完一頁馬上再念日文。日本的繪本用日文唸起來果然不一樣,上次聽《十四隻老鼠》,今天聽《媽媽做給你》還是相同的感想,用原本的語言讀,就算聽不懂,但押韻還有句子的節奏韻律還是聽得出來的(十四隻老鼠的韻律很明顯),翻譯成中文,意思到了,但其他的聲韻趣味只能犧牲了。真希望能有多一點本土繪本,不只重視畫面和故事劇情,也重視字裡行間的節奏聲韻,讓孩子能體會到自己在講的語言,也是能很有趣味的。

中場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唱謝欣芷的手指歌,謝欣芷的作品在幼兒界真的很熱門,我看在場「大人」都會唱,可見都是被迫收聽或被點唱到會背了。綺綺本來就很喜歡這首歌,唱到一半就開心的站起來扭動跳舞。

本次故事:《媽媽做給你》(中日對照)、《世界上的此時此刻》、《蚯蚓愛蚯蚓》、《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》

《媽媽做給你》
三年級的義史(就是作者本人)想買牛仔褲,裁縫師媽媽說「媽媽做給你」,用做劍道褲裙的剩布做的褲子卻在學校被同學嘲笑。學校的運動服材質不好,「媽媽做給你」,但成品太像襯衫,還是被笑。義史想要和同學一樣的袋子,特地畫出設計圖以確保萬無一失,「媽媽做給你」,沒想到媽媽還繡上大大的名字,帶去學校又被笑了。義史帶回父親參觀日的通知單,媽媽決定代替過世的爸爸出席,只想和其他人一樣的義史叫媽媽做一個爸爸,甚至脫口說出「你不是什麼都會做嗎?」但是媽媽的裁縫車做不到。到了參觀日那天,原本以為沒人會來的義史,居然在穿著西裝的爸爸們中發現也穿著西裝的媽媽,而且媽媽還笑咪咪的跟他說,「我用裁縫車做的喔!」

又一本長谷川義史的作品(之前讀過《彩色溫泉》、《肚臍的洞洞》、《男子漢阿茶》),這本繪本是作者長谷川義史本身的故事,因為作者是大阪人,所以內容也特意使用大阪腔。這個故事對綺綺來說複雜了點,回家根本不記得,反而是媽媽本人覺得很感動,「媽媽做給你」這句話包含了媽媽的節儉以及一心為孩子的熱血,同為母親十分有共鳴。這本繪本的戲劇張力很強,媽媽向義史道歉「對不起,媽媽的裁縫車沒辦法做一個爸爸給你」時應該傷心透了,但最後又為了孩子打起精神做出西裝出席參觀日,媽媽真的有顆堅強的心。在長大的過程中,不論故意也好無心也罷,難免會說出傷人的話,說出口就知道自己錯了,我想等綺綺再長大些,會開始頂嘴加反省後,再讀這本繪本應該會比較有心得。


《世界上的此時此刻》
繪本一定要是一頁一頁像書本一樣嗎?今天讀的繪本就像手風琴一樣,是用一張長長的紙摺成的,每一頁代表一個時區,攤開後會發現看似各自獨立的相鄰兩時區其實被同一個線條串起,光影也在畫面中流動,與其說是繪本更像個藝術創作。

24個時區的人們同一時間在做什麼事呢?一邊聽故事一邊忙著用手機記下,有些地方沒聽過,只能照著音打下來回家再搜尋,靠著萬能的google,只缺了一個時區呢。

06:00 達卡 爸爸去抓魚
07:00 巴黎 喝巧克力
08:00 保加利亞 追校車
09:00 伊拉克 在空地玩
10:00 杜拜 看工人蓋新大樓
11:00 烏茲別克 從市場回來
12:00 西藏 和媽媽吃午餐
13:00 越南 睡午覺
14:00 上海 練習雜耍
15:00 日本 吹泡泡
16:00 澳洲 開車前往伯斯
17:00 新喀里多尼亞 吹樂器
18:00 阿納德爾 放學
19:00 薩摩亞 ?
20:00 夏威夷 夕陽
21:00 加拿大 喝茶
22:00 舊金山 情侶在接吻
23:00 墨西哥 做夢
00:00 秘魯 有個寶寶出生了
01:00 亞馬遜 蛇發動攻擊
02:00 努克 睡不著
03:00 費爾多南(查不到) 睡覺
04:00 大西洋 釣魚

綺綺在聽的時候無法投入,大概不是很清楚到底是在做什麼,只好一直叫他去找圖畫中的小鳥在哪兒,直到全部講完老師把全長4公尺的書攤開,孩子們就都興奮起來,趁機問綺綺她喜歡哪一幅,結果她坐在我懷裡遠遠的指,問她喜歡的那幅畫了什麼,答以貫串每一時區的小鳥,真讓人哭笑不得。

過往學地理,都是區分成大洲在學習,對南北半球的對應關係比較沒那麼敏感,回頭看這些地點,雖然有的隔了赤道相距十萬八千里,但從經度卻很接近,有種又重新學習如何看世界的新奇感。雖然是帶孩子去聽故事,但自己也得到很多呢!

回家查了才知道的地方:
· 達卡(Dakar),塞內加爾首都。一開始記成卡達,回家後百思不得其解它如何能和巴黎只差一個時區,看博客來的簡介,發現應是達卡,搜尋達卡,跳出孟加拉首都(Dacca),跟巴黎距離更遠了,最後才發現塞內加爾的首都也譯做達卡,真是翻譯誤我呀。
· 新喀里多尼亞(Nouvelle-Calédonie),法國屬地,位在澳洲的東方,將在今年11月進行獨立公投。
· 阿納德爾(Anadyr'),俄羅斯最東的都市,位在白令海邊。
· 努克(Nuuk),格陵蘭島首府

《蚯蚓愛蚯蚓》
蚯蚓要結婚了,結果一堆昆蟲跳出來指手畫腳指導他們應該如何結婚。蟋蟀自薦當證婚人,甲蟲說一定要有,蜜蜂們很想當伴娘,他們說結婚要有戒指(但是蚯蚓沒手指頭,只好當腰帶戴)、有樂團演奏才能跳舞(但是蚯蚓沒腳,只能扭來扭去)、要有結婚蛋糕(但是蚯蚓只吃泥巴呀),而且還要穿白紗西裝戴禮帽。問題來了,誰是新娘誰是新郎呢?沒想到兩隻蚯蚓說他們兩個都可以當新娘和新郎,所以身上同時穿戴新娘新郎的服飾。蚯蚓就在昆蟲們一邊讚嘆「太神奇了!」一邊勸阻「婚不是這麼結的!」中照著自己的想法完婚啦。

很有意思的故事,結婚明明是兩個人的事,外人意見卻那麼多,婚哪裡非得這樣那樣結才行呢?但這概念太深,孩子還不懂,綺綺只覺得出現很多昆蟲真熱鬧有趣。關於性別,綺綺還停留在死背誰是男生誰是女生階段,對男女之別還不是那麼清楚,不知道新郎新娘是什麼意思,更別提各自的打扮了。老師講完後,又講了一次給他聽,晚上睡覺又講了一回,他好像有點懂了。我不想特別強調男生女生就該穿什麼衣服,結婚就該有什麼東西,甚至結婚就一定要是一男一女,所以轉而強調蚯蚓生物習性和特色(雌雄同體對綺綺來說根本是無法想像的概念),於是綺綺高興的拿被子把我們一起罩住,說我們是蚯蚓要在地下鑽來鑽去。

《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》
猩猩貝蒂發現了一根香蕉,但是她不會剝,於是崩潰,大嘴鳥先生示範如何剝皮,但是貝蒂想自己剝皮,於是崩潰,貝蒂正打算吃香蕉,香蕉卻斷了,傻眼的貝蒂於是崩潰,最後平靜下來的貝蒂吃了香蕉,很美味,貝蒂很開心。

這本書家裡也有,早就帶綺綺讀過無數次(她熱愛的時候可以一天聽好幾次,關燈睡覺講故事媽媽黔驢技窮時聽這個也可以,媽媽已倒背如流),綺綺看到就直說和家裡的一樣。原本想說可以靠這本書矯正小孩的崩潰行為,但是總覺得綺綺的注意力完全被貝蒂的崩潰行為吸引(媽媽唱作俱佳演得太投入加上貝蒂一直在崩潰),全然不顧大嘴鳥先生的忠告「你可以不用這樣」。難得有機會看同一本繪本其他人怎麼讀、其他小朋友怎麼反應,結果小朋友們果真對貝蒂的大哭大鬧很有愛。哎呀呀,孩子們,這本繪本就是要跟你們說別這樣的呀!

媽媽的結論:貝蒂系列(《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》和《貝蒂不想不想去睡覺》)根本就沒用呀,貝蒂就是孩子們的壞榜樣啦!

綺綺3y3m
綸綸8m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親子共讀:《聽說小豬變地瓜了!》、《我相信你》

  (大班上學期週末共讀繪本) 綺綺連續兩週從學校帶回來的都是宮西達也的繪本,不過兩本是不同系列的。綺綺這學期已帶回來 14 本書,宮西達也的作品就佔了 3 本,真的是熱門! 12/18 帶回家的繪本:《聽說小豬變地瓜了!》 這本書很久以前借過,但是因為我自己覺得故事內容很混亂,小孩聽得一頭霧水,所以很快就還了,並沒有紀錄。綺綺帶這本書回來,說很有趣。 小豬向小老鼠哭訴「大野狼拿著地瓜要和他交換飯糰,飯糰拿到手後不但沒有交付地瓜,還一口氣把飯糰吃掉閃人」。小老鼠聽完跑去找小兔子幫忙,小兔子找小猴子,小猴子找小浣熊幫忙,小浣熊又找小象;但是每經過一次轉述,事件都被扭曲了一點,小象聽到「小豬把飯糰變成大野狼吃掉後,自己變成烤地瓜了」,匆匆忙忙的跑去找小豬,剛好遇到正要吃地瓜的大野狼,他從大野狼口中把地瓜(小豬?)救下,帶著他回小豬家,卻小豬家門口遇上小豬,怎麼會這樣呢! 每次動物們在轉述小豬和大野狼的糾葛時,左頁都會出現四格小圖;一邊讀一邊請小孩看圖說故事,感覺好像小學會有的習題,就算看著圖,小孩有時還是會講錯或者漏掉重要訊息,只能靠提示的讓小孩講出答案,看圖說故事也是需要練習的呢! 故事說完,問孩子「這個故事是要跟我們說什麼」,原本預期答案是傳言不可信,果然是我想多了,綺綺的答案是「講大野狼把烤地瓜拿走了」。只好帶他們重看轉述鏈,問他們每個人講的都不大一樣,而且越來越奇怪;綺綺指出只有聽到第一手消息的小老鼠講的是一樣的,其實過程還是與原版不大相同,小老鼠的版本中大野狼有將地瓜交給小豬,只是他又把他搶走了,但從結果來看是相同的,和綺綺說明後他修改意見,指出第一和第四張圖是相同的。 讀完故事和綺綺解釋什麼人的記憶並不可靠,記得的常常跟實際聽到 / 看到的不一樣,聽完再轉述的內容往往會有差異;講完馬上示範,隨口說「請你拿一顆蘋果兩根香蕉三顆橘子給我」,然後請綺綺復述,被突襲的綺綺自然講不出正確數字。了解記憶不可靠後,請他以後要轉述發生什麼事時,只講自己記得的部份,不確定的部份就不要自己腦補了,有時出發點是好意但是會好心辦壞事,別不小心當了謠言製造者和傳播者;為了讓綺綺更進入狀況,我用他班上同學的名字編了一個類似的轉述事件故事,聽到同學的名字出現在故事裡,而且劇情超展開,綺綺顯得樂不可支,這樣到底能不能記得不要亂傳話呢? 最後我問兩個人是否聽過類似的故事,兩個人都沒反...

繪本科學課:《不對、不對》、蓉蓉的氣球》,靜電與氣球

《不對、不對》 大毛熊不會說「你好」、「謝謝」、「對不起」,好朋友小兔子教他,但他總是用錯時間地點和方式(例如爬上樹大聲向小猴子說你好,小猴子嚇到跌下樹,又例如,在睡覺時間闖入小狐狸家,大聲說對不起),面對小兔子「不對、不對」的糾正,大毛熊的回應總是「可是我有說你好(對不起、謝謝)呀」,甚至故意惡作劇,反正只要有說對不起就好。 這天,大毛熊沒經過小獅子同意,穿了他的溜冰鞋跑走卻掉進路上的大坑洞,大毛熊大聲呼救,但是沒有人要來幫忙,他想起自己捉弄別人的行為(搶小兔子的棒棒糖,踢小鹿屁股、亂丟香蕉皮害小牛跌倒),總算了解為什麼小兔子總是對他說「不對、不對」,他大聲說「對不起」。忽然間天上落下水來,原來是小動物們提著水桶來倒水,水位上升,他總算浮起來爬了出來。脫困的大毛熊從此以後會好好說「你好、謝謝、對不起」,而且再也不捉弄大家了。 《蓉蓉的氣球》 蓉蓉和媽媽去逛街,得到了一顆黃色的氣球,綁在手上的氣球平安的隨他返家,進了家門他開心解開繩子,氣球飄到天花板上,媽媽才幫他拿下來又失手飛上去了,媽媽於是把氣球綁在湯匙上讓蓉蓉帶著氣球去院子裡玩。蓉蓉玩得正開心,來了一陣風把氣球颳到樹上去,媽媽拿了兩根棍子但鉤不下來。蓉蓉一直哭,哭得吃不下飯,氣球是他的朋友,他想和氣球一起刷牙吃飯睡覺。媽媽承諾他明天要去借梯子救氣球,蓉蓉看著窗外的氣球,在黑夜中就像月亮一樣,放心的去睡了。 老師故事說到一半,綺綺就大喊「我有辦法,我爬到樹上把他接住,我爬爬爬爬(雙手一邊作出攀爬動作)」,非常投入劇情。 科學實作 — 靜電 老師拿出氣球,問大家要怎麼樣才能把氣球固定在頭上像米老鼠一樣,有小朋友提議膠水、橡皮筋,綺綺:「啊,我想到了,膠帶」。最後老師一邊摩擦氣球一邊請小朋友一起數到十,氣球就能吸在頭髮上了。每個小朋友都得到兩顆氣球自己實作。接著發給每個小朋友裝有小顆粒保麗龍球的透明夾鏈袋,裡面還放了幾隻玻璃紙小魚,讓夾鏈袋充氣鼓脹再把摩擦過的氣球靠上去,保麗龍球、小魚就會吸附或者排斥。

親子共讀:《小奈奈的超厲害生日大餐》、《我吃拉麵的時候⋯⋯》

(中 班上學期週末共讀繪本) 每週五都很期待打開綺綺的書包,看看帶回來共讀的班書是什麼。遇到輕鬆內容的時候,媽媽心情也感到很輕鬆,遇到有帶到嚴肅議題的繪本時,媽媽也覺得很有挑戰性。 目前帶回的六本班書中有兩本內容和戰爭、人權有關(本次的《我吃拉麵的時候⋯⋯》和上次紀錄的《馬戲團來到我的村子》),雖然是擦邊球式的帶到,而不是寫實的揭開戰爭的殘酷與悲慘,但是老師願意選這樣的繪本作為班書,我在意外之餘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。只選開開心心好笑好玩的繪本,在班上念故事應該很輕鬆吧,但老師卻願意脫離舒適圈,實在值得喝采。 10/25 帶回來的繪本:《小奈奈的超厲害生日大餐》 小奈奈的奶奶教導她選擇食物要考慮營養均衡,要吃讓身體健康的四種食物,分別是有綠色精靈的蔬菜或海藻類料理,黃色精靈的米飯或麵包、麵類,紅色精靈的肉類或魚類料理,白色精靈的味噌湯或清湯的湯品。剛好小奈奈的媽媽要生日了,小奈奈決定為媽媽做一餐飯,她和奶奶一起擬了包含四種精靈的菜單:豆腐淋蛋、小松菜拌炸豆皮、鹿味菜櫻花蝦飯、糯米湯圓湯,在奶奶的協助下完成了媽媽的生日餐。 這本繪本對我來說實在很像教科書(只是充滿圖畫外加假借奶奶之口而已),但綺綺卻很買單。小奈奈的奶奶在吃到飽自助餐餐廳教導她拿取食物時要注意份量,吃多少拿多少才不會浪費,還說了甜點、飲料不算在正餐裡面,是飯後才能吃的,不能吃太多只能吃一點點;這兩點綺綺記得挺牢的,除了會一再和大人確認自己的行為是否構成浪費外,當吵著要喝飲料時,聽到媽媽舉出奶奶的提醒,也會瞬間妥協改成乖乖吃完再說。到底是繪本有魔力,還是綺綺太單純呢? 這本繪本裡有詳盡的圖解,說明每道菜的步驟以及變化替代食譜,封底蝴蝶頁還補充了準備、善後工作以及料理安全注意事項。幸好綺綺沒吵著要做和小奈奈相同的料理,這麼日本風的菜譜,和我平常的料理差超多的! 忽然想到綺綺很喜歡家裡的《雨蛙博士的野莓點心教室》,雨蛙博士帶領野鼠們採回一車野莓,接著圖解野鼠們如何製作野莓果醬、野莓果凍、野莓蛋糕。超多字的製作步驟,媽媽沒有偷斤減兩的如實念出,綺綺也很有耐心的要聽完料理步驟,我想綺綺長大後應該也會喜歡看食譜吧! 11/1 帶回來的繪本:《我吃拉麵的時候⋯⋯》 第一頁男孩自述自己在吃拉麵,接著場景一個個切換,呈現同一個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