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親子共讀:《房子爺爺,您好!》、《馬鈴薯家族》、《小蠶豆的床》、《南方小島的故事》

 



這幾本是20202月共讀的故事,當時的綸綸2歲,綺綺4歲半。


《房子爺爺,您好!》

男孩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住在由爺爺建造的房子裡,男孩很喜歡房子爺爺,房子爺爺也愛大家。但是隨著妹妹的出生,老舊的房子實在不夠住了,工人們在旁邊蓋了新房子,全家人搬入又大又新的房子,接著房子爺爺就被拆除了,大家都感傷的落下眼淚。不過,房子爺爺的建材並沒有被丟棄,找了一天,爸爸將房子爺爺遺留下的木材改造成大餐桌、櫃子、嬰兒床、搖椅,房子爺爺換了個方式還是和大家生活在一起!


這本是綺綺挑的,封面一看就不大像是我會挑的繪本,讓孩子自己挑書,風格也比較多樣。這本繪本很特別,每一頁的圖樣都是用布、棉線、珠子做成的拼布刺繡作品。故事很簡單,傳達了惜物愛物的精神和再利用的概念,只是房子爺爺可以和住戶對話,媽媽覺得住在裡面的人一舉一動都被看光有點可怕,房子爺爺改造成家具後還能和男孩交談,豈不是監控無所不在!


《馬鈴薯家族》

詹姆士是顆馬鈴薯,他和家人親戚在採收後被運到蔬菜店。爸爸、媽媽、妹妹、自己接連被買走,家人離散,沒有再相見的一天,被去皮等著料理的詹姆士好傷心呀。禮拜一中午,幼兒園裡小朋友們打開便當,被做成可樂餅的詹姆士發現隔壁便當盒裡是被做成薯條的爸爸,再旁邊是變成馬鈴薯沙拉的媽媽,妹妹、阿姨⋯都在這裡,原來大家都愛吃馬鈴薯啊!


這本是長谷川義史的作品,是很簡單的故事。每次有成員被買走,都會有番互相呼喊的對話,然後自述者詹姆士說好傷心啊。市場蔬菜攤旁是魚舖子,有隻章魚盤據在人頭上,每次畫面出現魚舖子時,都能看到不同的互動,詹姆士被買走料理時,廚房後的電視螢幕還出現播報章魚拒不下來的新聞畫面,另外還有一隻白色的魷魚在背景四處遊走,一邊讀一邊找魷魚在哪很有意思。


翻開第一頁,是馬鈴薯家族整株的模樣,上頭是花和葉子,下面是馬鈴薯和根;封底則是馬鈴薯採收機開過的農田,農夫和堆成小山的馬鈴薯家族。第一次共讀時,綺綺正確回答馬鈴薯是生長在地下的,但第二次共讀看著同一張馬鈴薯家族整株圖,綺綺卻說是長在地上,或許沒畫出一條地面線會影響小朋友的判斷。綺綺也愛吃馬鈴薯,最愛吃薯條,應該沒小朋友不愛馬鈴薯的吧,讀完還問我為什麼大家都愛吃馬鈴薯呀,這個問題應該問你自己吧。



《小蠶豆的床》

小蠶豆的豆莢床鬆軟綿柔,舒服極了,青豆兄弟、荷蘭豆、毛豆、花生都想躺看看,但一個個被小蠶豆拒絕了,「不行不行,這可是我很重要的床呢!」沒想到,有一天小蠶豆的床竟然消失了!小蠶豆遍尋不著,十分沮喪,原本覺得他活該的豆子們,好心的出借自己的床,但卻都不適合小蠶豆,太窄、太小、太薄、太硬了,還是得要自己的床才行。小蠶豆繼續尋找自己的床,總算讓他找到了,但是鵪鶉媽媽正坐在上頭孵蛋呢!小蠶豆在一旁紮營,守著自己的床和鵪鶉媽媽,還見證了鵪鶉寶寶破殼,才帶回自己的床。這天晚上,豆子們開心的慶祝小蠶豆找回床,小蠶豆還讓大家一起睡在他又香又軟的床上。


這本書在日本超賣座的,是小蠶豆系列的第一本。帶回家後果然綺綺綸綸都喜歡,讀繪本還順便認識其他豆類,某天吃火鍋煮小鳥蛋時,我和綺綺說這就是鵪鶉蛋,綺綺馬上說這就是那個用小蠶豆的床孵蛋的鵪鶉媽媽下的蛋,反應超快!讀到最後一頁時我都會請綺綺數一數有幾顆豆子睡在小蠶豆的床上,原來九顆豆子都能一起睡在上面,可見他的豆莢很大,綺綺還說我們家的床可以睡超級多豆子。


《南方小島的故事》

男孩小童想給媽媽一個驚喜讓他開心一下,所以和動物們借了他們身上的東西,一個個放到自己身上,帶著馬耳、鸚鵡嘴、老虎皮、火雞肉垂、牛角、孔雀羽毛的小童興奮的回到家,不料媽媽卻被他嚇昏,他急忙去找醫生,醫生也被嚇昏了,小童急急忙忙的把借來的東西還給動物們。甦醒的媽媽對小童如此用心很是感動,特別招待大家留下一起用餐。


這本借回家後只唸過一次,因為綺綺聽過後便不要再聽了,隔了很久後拿出來,他還是說不要聽,聽起來是覺得老虎沒皮黏在小朋友身上有些可怕,當下尊重他的意見不再念了。沒想到隔幾天我說要拿去還了,他就又要聽了。和動物借來的東西全部都黏在小童身上,隨便指一個問綺綺,他都能記得哪個是誰的,記憶力很不錯呢。


之所以會借這本書,全是因為海狗房東的推薦(台灣原創繪本新經典33選),這本是1976年林鐘隆先生創作的全日文繪本,直到2016年才出版由台灣人繪製的中文版,沒想到那麼早就有台灣兒童文學創作了。


台灣原創繪本新經典33
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572059759675866/posts/2465115383703628/



#親子共讀 #繪本 #picturebook 

#房子爺爺您好 #馬鈴薯家族 #長谷川義史 #小蠶豆的床 #中屋美和 #南方小島的故事 #林鐘隆 #海狗房東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親子共讀:《聽說小豬變地瓜了!》、《我相信你》

  (大班上學期週末共讀繪本) 綺綺連續兩週從學校帶回來的都是宮西達也的繪本,不過兩本是不同系列的。綺綺這學期已帶回來 14 本書,宮西達也的作品就佔了 3 本,真的是熱門! 12/18 帶回家的繪本:《聽說小豬變地瓜了!》 這本書很久以前借過,但是因為我自己覺得故事內容很混亂,小孩聽得一頭霧水,所以很快就還了,並沒有紀錄。綺綺帶這本書回來,說很有趣。 小豬向小老鼠哭訴「大野狼拿著地瓜要和他交換飯糰,飯糰拿到手後不但沒有交付地瓜,還一口氣把飯糰吃掉閃人」。小老鼠聽完跑去找小兔子幫忙,小兔子找小猴子,小猴子找小浣熊幫忙,小浣熊又找小象;但是每經過一次轉述,事件都被扭曲了一點,小象聽到「小豬把飯糰變成大野狼吃掉後,自己變成烤地瓜了」,匆匆忙忙的跑去找小豬,剛好遇到正要吃地瓜的大野狼,他從大野狼口中把地瓜(小豬?)救下,帶著他回小豬家,卻小豬家門口遇上小豬,怎麼會這樣呢! 每次動物們在轉述小豬和大野狼的糾葛時,左頁都會出現四格小圖;一邊讀一邊請小孩看圖說故事,感覺好像小學會有的習題,就算看著圖,小孩有時還是會講錯或者漏掉重要訊息,只能靠提示的讓小孩講出答案,看圖說故事也是需要練習的呢! 故事說完,問孩子「這個故事是要跟我們說什麼」,原本預期答案是傳言不可信,果然是我想多了,綺綺的答案是「講大野狼把烤地瓜拿走了」。只好帶他們重看轉述鏈,問他們每個人講的都不大一樣,而且越來越奇怪;綺綺指出只有聽到第一手消息的小老鼠講的是一樣的,其實過程還是與原版不大相同,小老鼠的版本中大野狼有將地瓜交給小豬,只是他又把他搶走了,但從結果來看是相同的,和綺綺說明後他修改意見,指出第一和第四張圖是相同的。 讀完故事和綺綺解釋什麼人的記憶並不可靠,記得的常常跟實際聽到 / 看到的不一樣,聽完再轉述的內容往往會有差異;講完馬上示範,隨口說「請你拿一顆蘋果兩根香蕉三顆橘子給我」,然後請綺綺復述,被突襲的綺綺自然講不出正確數字。了解記憶不可靠後,請他以後要轉述發生什麼事時,只講自己記得的部份,不確定的部份就不要自己腦補了,有時出發點是好意但是會好心辦壞事,別不小心當了謠言製造者和傳播者;為了讓綺綺更進入狀況,我用他班上同學的名字編了一個類似的轉述事件故事,聽到同學的名字出現在故事裡,而且劇情超展開,綺綺顯得樂不可支,這樣到底能不能記得不要亂傳話呢? 最後我問兩個人是否聽過類似的故事,兩個人都沒反...

繪本科學課:《不對、不對》、蓉蓉的氣球》,靜電與氣球

《不對、不對》 大毛熊不會說「你好」、「謝謝」、「對不起」,好朋友小兔子教他,但他總是用錯時間地點和方式(例如爬上樹大聲向小猴子說你好,小猴子嚇到跌下樹,又例如,在睡覺時間闖入小狐狸家,大聲說對不起),面對小兔子「不對、不對」的糾正,大毛熊的回應總是「可是我有說你好(對不起、謝謝)呀」,甚至故意惡作劇,反正只要有說對不起就好。 這天,大毛熊沒經過小獅子同意,穿了他的溜冰鞋跑走卻掉進路上的大坑洞,大毛熊大聲呼救,但是沒有人要來幫忙,他想起自己捉弄別人的行為(搶小兔子的棒棒糖,踢小鹿屁股、亂丟香蕉皮害小牛跌倒),總算了解為什麼小兔子總是對他說「不對、不對」,他大聲說「對不起」。忽然間天上落下水來,原來是小動物們提著水桶來倒水,水位上升,他總算浮起來爬了出來。脫困的大毛熊從此以後會好好說「你好、謝謝、對不起」,而且再也不捉弄大家了。 《蓉蓉的氣球》 蓉蓉和媽媽去逛街,得到了一顆黃色的氣球,綁在手上的氣球平安的隨他返家,進了家門他開心解開繩子,氣球飄到天花板上,媽媽才幫他拿下來又失手飛上去了,媽媽於是把氣球綁在湯匙上讓蓉蓉帶著氣球去院子裡玩。蓉蓉玩得正開心,來了一陣風把氣球颳到樹上去,媽媽拿了兩根棍子但鉤不下來。蓉蓉一直哭,哭得吃不下飯,氣球是他的朋友,他想和氣球一起刷牙吃飯睡覺。媽媽承諾他明天要去借梯子救氣球,蓉蓉看著窗外的氣球,在黑夜中就像月亮一樣,放心的去睡了。 老師故事說到一半,綺綺就大喊「我有辦法,我爬到樹上把他接住,我爬爬爬爬(雙手一邊作出攀爬動作)」,非常投入劇情。 科學實作 — 靜電 老師拿出氣球,問大家要怎麼樣才能把氣球固定在頭上像米老鼠一樣,有小朋友提議膠水、橡皮筋,綺綺:「啊,我想到了,膠帶」。最後老師一邊摩擦氣球一邊請小朋友一起數到十,氣球就能吸在頭髮上了。每個小朋友都得到兩顆氣球自己實作。接著發給每個小朋友裝有小顆粒保麗龍球的透明夾鏈袋,裡面還放了幾隻玻璃紙小魚,讓夾鏈袋充氣鼓脹再把摩擦過的氣球靠上去,保麗龍球、小魚就會吸附或者排斥。

親子共讀:《小奈奈的超厲害生日大餐》、《我吃拉麵的時候⋯⋯》

(中 班上學期週末共讀繪本) 每週五都很期待打開綺綺的書包,看看帶回來共讀的班書是什麼。遇到輕鬆內容的時候,媽媽心情也感到很輕鬆,遇到有帶到嚴肅議題的繪本時,媽媽也覺得很有挑戰性。 目前帶回的六本班書中有兩本內容和戰爭、人權有關(本次的《我吃拉麵的時候⋯⋯》和上次紀錄的《馬戲團來到我的村子》),雖然是擦邊球式的帶到,而不是寫實的揭開戰爭的殘酷與悲慘,但是老師願意選這樣的繪本作為班書,我在意外之餘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。只選開開心心好笑好玩的繪本,在班上念故事應該很輕鬆吧,但老師卻願意脫離舒適圈,實在值得喝采。 10/25 帶回來的繪本:《小奈奈的超厲害生日大餐》 小奈奈的奶奶教導她選擇食物要考慮營養均衡,要吃讓身體健康的四種食物,分別是有綠色精靈的蔬菜或海藻類料理,黃色精靈的米飯或麵包、麵類,紅色精靈的肉類或魚類料理,白色精靈的味噌湯或清湯的湯品。剛好小奈奈的媽媽要生日了,小奈奈決定為媽媽做一餐飯,她和奶奶一起擬了包含四種精靈的菜單:豆腐淋蛋、小松菜拌炸豆皮、鹿味菜櫻花蝦飯、糯米湯圓湯,在奶奶的協助下完成了媽媽的生日餐。 這本繪本對我來說實在很像教科書(只是充滿圖畫外加假借奶奶之口而已),但綺綺卻很買單。小奈奈的奶奶在吃到飽自助餐餐廳教導她拿取食物時要注意份量,吃多少拿多少才不會浪費,還說了甜點、飲料不算在正餐裡面,是飯後才能吃的,不能吃太多只能吃一點點;這兩點綺綺記得挺牢的,除了會一再和大人確認自己的行為是否構成浪費外,當吵著要喝飲料時,聽到媽媽舉出奶奶的提醒,也會瞬間妥協改成乖乖吃完再說。到底是繪本有魔力,還是綺綺太單純呢? 這本繪本裡有詳盡的圖解,說明每道菜的步驟以及變化替代食譜,封底蝴蝶頁還補充了準備、善後工作以及料理安全注意事項。幸好綺綺沒吵著要做和小奈奈相同的料理,這麼日本風的菜譜,和我平常的料理差超多的! 忽然想到綺綺很喜歡家裡的《雨蛙博士的野莓點心教室》,雨蛙博士帶領野鼠們採回一車野莓,接著圖解野鼠們如何製作野莓果醬、野莓果凍、野莓蛋糕。超多字的製作步驟,媽媽沒有偷斤減兩的如實念出,綺綺也很有耐心的要聽完料理步驟,我想綺綺長大後應該也會喜歡看食譜吧! 11/1 帶回來的繪本:《我吃拉麵的時候⋯⋯》 第一頁男孩自述自己在吃拉麵,接著場景一個個切換,呈現同一個時...